近年来,秦州区以党建为引领,深化机制创新,探索“联盟带动、资源盘活、产业融合”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,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以前各村“各吹各的号”,如今联盟作战盘活了资源、拓宽了路径。天水镇创新“党建+公司+村集体+基地”模式,依托草莓小镇、养殖场等龙头主体组建六大经济联盟,带动20多个村“强强联合”。依托草莓小镇,带动王庄、焦李等5村发展高端果品组建第一联盟,签订“代种、代管、代销”协议;联合君高复本养殖场构建第二联盟,为元树、嘴头等5村提供养殖技术与销售保障……第六联盟则整合天水、安家等4村资源,发展环卫、服装加工、食醋酿造等多元业态,实现“一村一特、互补发展”。这种模式打破行政壁垒,高效整合土地、资金、劳动力等要素,形成“1+1>2”的叠加效应。
集体经济谱新篇。(资料图)
秦州区坚持“宜农则农、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”,通过土地流转、闲置资产盘活、项目撬动,实现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。娘娘坝镇小南峪村流转130亩撂荒地,与合作社共建淫羊藿种植基地,村民获每亩200元流转金,还能分红、务工;依托1.8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,今年大闸蟹养殖为集体增收2.1万元。汪川镇万庄村党支部整合中央扶持资金70万元、个人投资90万元,建成2栋标准化生猪代养圈舍,配备现代养殖设备,年出栏4000头,预计集体年增收15-18万元。
从“单一种养”到“全链发展”,产业模式创新让增收路径更宽广。天水镇投资258万元建成10座装配式冬暖大棚,引进专业主体发展草莓种植,预计年总产值310万元,带动30人务工、培训80名技术农民,形成“种植+加工+销售”产业链。万庄村探索“党组织+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模式,与唐人神集团签订代养协议,企业提供仔猪、饲料、技术,合作社负责养殖,保底收购价每头200-230元,年净收益50-60万元。小南峪村依托白家河生态优势,发展小龙虾、大闸蟹特色养殖,实现“生态+经济”双丰收。
秦州区将“联农带农”作为出发点,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。天水镇冬暖大棚带动50户农户种草莓,户均增收超1万元;万庄村生猪基地吸纳10余户务工,人均年增收1.2万元;小南峪村中药材基地优先吸纳脱贫户和留守老人,人均年增收1.5万元,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4.5万元。通过“保底收益+利润分红+务工收入”机制,实现“支部有作为、集体有收益、群众得实惠”的良性循环。
如今,秦州区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多点开花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提升。机制创新破解了发展难题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(张永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