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农民网讯 今年以来,岷县着眼于“凝聚群众、引导群众、以文化人、成风化俗”总目标,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,整合阵地资源、加强队伍建设、提升服务水平、丰富活动形式,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篇章。
盘活资源,奏响阵地建设“交响曲”。岷县坚持“群众在哪里,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”的理念,盘活阵地资源,高标准建成实用实效的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体。健全完善“1251”功能体系,即建立1个爱心接力站,让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物款在中心中转,使中心成为爱心传递枢纽;搭建“彰文大讲堂”“百姓宣讲舞台”线上线下2个宣讲平台,常态化、通俗化、大众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、党的政策、中华文化等;创建书画创作、非遗工坊、助农直播、心灵驿站、爱心书吧5个实践基地,将主流价值融入文化传承与惠民服务;拓展1条红色公交专线,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,构建流动“红色大讲堂”,形成高效便捷的文明实践“半小时服务圈”。统筹18个乡镇实践所、16个重点行业领域实践基地,辐射N个村、社区、企业实践站、点,形成“县级统筹、乡镇联动、行业支撑、基层延伸”的立体化阵地体系,通过全域化文明实践,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,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不断走深走实。
强化调度,奏响工作体系“协作曲”。岷县创新构建“15+8+6+N”的四级多元志愿者服务体系,整合党校、教育、文化、司法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群团组织等16个职能部门的资源,建成理论宣讲、普法宣传、“石榴籽”民族团结、河湖?;ぁ⒂本仍?6支县级骨干志愿服务队伍。充分挖掘乡土人才、科技能人、退伍军人、“五老”人员、公益人士等群众身边的服务力量,乡镇组建理论宣讲、文明行为促进、环境卫生整治、移风易俗等8支志愿服务队伍,各村(社区)组建理论宣讲、邻里互助、移风易俗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,并积极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参与组建志愿服务队伍。同时,建立健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调度指挥中心,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指挥调度和统筹协调,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效开展。
创新方式,奏响服务水平“提升曲”。岷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管理系统,全面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向“云端”延伸,成功构建起“文明实践+大数据”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,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整合、需求对接与服务追踪的全流程闭环管理。具体运行中,严格遵循“机构制单、群众点单、中心派单、服务队接单、群众评单”的“五单”机制,各级文明实践机构结合政策导向与群众需求制定基础服务清单,群众通过线上平台提交个性化需求实现“点单自由”,实践中心根据需求类型进行智能匹配与精准派单,各类志愿服务队依据派单信息快速响应、专业服务。截至目前,平台已累计接收并完成群众“定制化”服务需求6600余条,内容涵盖助老扶幼、理论宣讲、文化惠民、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,群众好评率100%。一系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志愿服务活动,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,更让文明实践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,持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。
丰富活动,奏响文明实践“奋进曲”。岷县聚焦群众多元需求,以“文明实践+”为抓手,深度融合理论宣讲、移风易俗、文化惠民等六大领域,打造出一系列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的特色实践活动。常态化深入开展每月农历初九“孝善日”“逢‘5’志愿者服务日”“周五环境清洁日”“学雷锋”等志愿服务活动6500余场次;创新开展“红色公交大讲堂”“彰文大讲堂”等宣讲活动1600余场次,受众达28.6万余人次,有效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;深入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,加强“四类人员”管理,先后组织召开丈母娘培训班、婚介婚庆服务行业行政约谈会等32次,创作《让爱更纯粹》《家长里短》《茶马古道文明传》等移风易俗精品节目42个,创编文明实践“花儿”唱词1200多首,在润物细无声中让“丧事简办、婚事新办”等文明新风成为社会共识。(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