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雪娟
在金塔县东坝镇的农家院落里,一张石桌、几把板凳围成的“微宣讲”课堂,让移风易俗政策化作家长里短的暖心对话;瓜州县渊泉镇的红色展馆中,佩戴红领巾的“小小讲解员”用童声讲述西路军故事,让革命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。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实践,正在重新定义理论宣讲的边界——当政策语言褪去刻板的外壳,当传播场景跳出传统的框架,党的创新理论便找到了与群众共鸣的“密钥”。
方言俚语里的“翻译密码”,让高深理论变得可亲可感。金塔县宣讲员王海蓉与村民围坐石桌共话殡葬改革时,没有照本宣科的政策文件,而是从村里红白喜事的具体案例切入,将文明新风揉进婚丧嫁娶的日常场景。这种“用百姓话讲百姓事”的智慧,在临洮县衙下集镇“花儿宣讲小分队”的表演中得到印证:当“政治话语”转化为“花儿演唱”,理论便不再是空中楼阁。
瓜州县“小小讲解员”培训课程将普通话训练与红色研学结合,孩子们在讲解西路军故事时,不仅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,更带动家庭与社会形成文化传承链。这种创新实践在甘肃各地的博物馆、红色基地火热开展,通过“小小讲解员”的模式,让青少年的讲解成为连接社区家庭的纽带,使红色文化在代际互动中自然流淌。
从石桌前的政策共商,到红色展馆里的代际对话,这些带着露水气的宣讲实践启示我们:理论宣讲的真谛不在于形式的华丽,而在于能否在田间地头找到共鸣点,在家长里短中架设连心桥。当宣讲员放下“播音腔”换上“邻家大姐”的亲切,当政策语言融入地方小调的韵律节奏,思想的种子便会在生活的沃土中自然生根。
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创新,不仅让理论传播突破时空藩篱,更在双向互动中凝聚起共建共治的共识,让宣讲内容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