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元三小时约_附近300元3小时服务联系方式,同城空降全国可飞,全国300快餐无限次

您好,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!

杨文俊的“三变”生活
2025-04-21 09:43:02 来源:甘肃农民网-《甘肃农民报》

微信图片_20250418155652.jpg

村民正在移栽辣椒苗。

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郭晨阳 张文睿 文/图

春意正浓,农事正忙。走进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,田间地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村民杨文俊蹲在全钢架大棚里,小心翼翼地将育苗盘的辣椒苗移栽到松软的土壤中。他身后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正精准灌溉,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实时显示着棚内温湿度。

“以前种地靠天吃饭,现在跟着订单走,收入翻倍不说,心里也踏实。”杨文俊笑着说。他生活的变化,正是六坝镇以“村企联合”推动三产融合、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。

稳定订单 种地有了新动力

2023年,六坝镇大力推广“订单农业”模式,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,杨文俊成了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
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,提前向农户下达种植计划,明确品种、数量和价格。杨文俊的3个大棚全部改种合作社指定的陇椒,育苗由合作社统一提供,技术员每周上门指导。更让他安心的是,合作社以比市场价略高的保底价收购,一年下来杨文俊添置了一辆新车。

如今,全镇85%的种植户像杨文俊一样签了订单。

今年春耕前,合作社已经有了预售的订单,农户们不再为销路发愁?!岸┑ゾ褪恰ㄐ耐琛?,咱只管把地种好!”杨文俊边整理育苗盘边感慨。

模式创新 合作社有了新思路

杨文俊的“底气”还源于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三大创新。

首先是智慧农业的发展。合作社通过建设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,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两端,提高产业链的响应速度和效率。建成高标准试验示范温室5座,实现蔬菜育苗智能化管理,提升生产效率。杨文俊算了一笔账:“以前自己育苗,成本一亩地要200元,现在合作社统一供苗,每亩省了80元!”

智慧农业平台还实时推送种植建议,他的农药用量减少了30%,产量却提高了15%。

其次是建设冷链储运中心和精深加工厂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。合作社建成低温库2座、气调库1座,建成蔬菜精深加工生产线5条,改建冷库2000平方米,年运销蔬菜5.6万吨以上,加工蔬菜产品2万吨,带动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万亩左右。合作社还联合镇政府打造农旅融合项目,杨文俊的大棚成了“智慧农业体验点”,不仅有大批的人来观光,还附带着采摘体验,让他的收入又上了一层楼。

产品赋值 土特产有了新衣服

走进六坝镇海量农业园区,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正在加紧施工。这是合作社的深加工基地,主要进行小米和辣椒系列产品的深加工,预计今年6月投产。在已经建成的车间内,工人们正在检测智能化生产线,未来这里将生产小米醋、冻干蔬菜、蔬菜脆等12类产品。

2018年,“海量”牌蔬菜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。如今,蔬菜的年运销量可达5.6万吨以上,产品远销上海、南京、长沙、杭州、广州、西宁等地,这些畅销的产品正是杨文俊等农户种出来的“土特产”。据了解,新车间投产后,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将再增30%。

杨文俊对此充满期待:“企业把蔬菜做成这么多产品,能放得住能卖出去,一个温棚收入又能多5000元!”

品牌化战略也让土特产“穿上新衣”。合作社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包装,推出冻干蔬菜、小米等系列礼盒,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?!拔颐钦馔粮泶瘢缃癯闪恕鸶泶瘛?!”杨文俊拿着精美包装的蔬菜脆礼包笑着说道。

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订单稳收”,从“土里刨食”到“三产分红”,杨文俊的生活之变,映射着六坝镇村企联合的探索之路。政府的政策扶持、合作社的模式创新与农户的勤劳智慧,共同串起了一条“生产—加工—销售—文旅”的共富产业链。

如今,杨文俊又有了新目标——报名参加合作社的电商培训。“等6月新车间开了,产品肯定更多。到时候我们要为自己村的特色产品出份力,销量好了我们的日子才能再上一层楼!”杨文俊站在绿芽正在茁壮生长的辣椒棚里,眼里满是希望。

责任编辑:王丽丽
  •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
  • 未经书面授权
  •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  •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甘B2-20060007
  •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:2806153